冶金资讯
科技创新引领美好中冶
2016-08-21 08:22  点击:268
科技创新引领美好中冶
 
中冶集团承建的珠海横琴综合管廊项目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历史的长河里,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这样说道:“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中冶集团厚积薄发,在中央企业负责人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中,荣获2013-2015年任期“科技创新优秀企业”称号,位居冶金类与建筑类中央企业前列,较上一任期跃升了15位,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八项举措强力出击 全面提升科技水平
 
2015年,中冶集团紧跟国家未来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顺应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制定和实施《先进制造、3D打印、互联网+行动纲要》,并在科技创新活动及为全球客户提供冶金全产业链服务过程中,快速引入并应用3D打印和“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改进、创新现有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运营服务等全方位商业模式,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在国际市场中确立“中冶制造”的价格优势、性能优势和质量优势,争取在下一轮全球产业重大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
 
按照全产业链和创新链部署要求,中冶集团在完善现有的“国家级-集团与省部级-子公司级”两层三级科技研发平台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国家级研发中心建设,力争建成若干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依托中冶建研院建设的“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实现了公司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零的突破。截至目前,中冶集团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加至17个,位居中央企业前列;拥有省部级与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108个、子公司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集团“两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已日臻完善,覆盖了冶金工程、矿山建设、环境工程与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房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业务领。借助这些研发平台,中冶集团瞄准引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不断促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工程与产业化能力、促进传统行业技术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全面提升集团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中冶集团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积极谋划科研战略布局,力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形成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2013~2015年,集团共获批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36项,获得专项经费支持43912万元(含国资委3亿元资本金支持);承担省级地方政府科技专项31项,获得专项经费支持2811万元。国家在2014年开始进行科技立项工作的改革,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国家不再进行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集团积极拓展节能环保及绿色建造领域的项目申报。另外,在争取国家科研经费的同时集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13~2015年,集团科技投入分别达到46.94亿元、47.88亿元、51.7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3%、2.2%、2.3%。通过承担国家级研发课题和加大集团科技投入,中冶集中优势,占据高端,着力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联合攻关,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核心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
 
三年来,中冶集团大力推进实施“质量并举、质为先”的专利发展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努力提高发明专利占比,加强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紧密围绕“冶金建设、基本建设及新兴产业”三大领域积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网,建立支撑主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中冶集团有效专利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13~2015年,中冶集团有效专利数连续三年位居中央企业第4名,居建筑类与冶金类中央企业第1位,仅次于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截至今年6月底,中冶集团有效专利数已突破17000件,为实现战略新定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专利数量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中冶集团专利质量得到快速提升,2015年,中冶长天自主研发和申请的专利“一种环冷机台车”荣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金奖,实现了中冶集团在中国专利金奖上的零的突破。2013~2015年,中冶集团共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1项,居建筑类与冶金类央企前列。由于中冶集团的专利工作表现突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所属子企业中有1家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2家被评为 “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在孵化器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现有的研发平台,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项工作,在中冶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目前,在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冶集团已成功孵化出重庆赛迪信息技术、中硅高科、武汉都市环保、中冶华天水务等新兴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成为集团转型升级的靓丽“新名片”。在核心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方面,加速实现设计、研发、专利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使中冶集团的技术、管理、装备融为一体,形成规模,让技术搭载在装备上走得更远、跑得更快,着力做到设计最优、施工最优、装备最优。在示范工程建设方面,立足自身特点,将示范工程建设作为自主创新和成果推广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积极推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将各子公司自主创新技术切实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实现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形成了具有中冶特色的创新孵化器模式,受到央企同行的赞誉。
 
作为中国钢铁产业走向海外的引领者和钢铁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主导者,中冶集团大力推进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加强国际标准编制,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示范工程建设,用标准支撑中冶技术、工程和装备走出去,全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和控制力。2013~2015年,集团共计主编并发布国际标准3项,参编并发布国际标准8项,国际标准工作打开新局面,为集团获得国资委2013~2015年任期考核科技奖励加分0.6分,并有力地支撑了中冶走出去。
 
三年来,中冶集团大力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与相关院校、协(学)会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围绕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实施联合攻关,加速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个大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集团科技创新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三年来,中冶集团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相关高校开展了战略合作,建立了深层次、高起点的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机制。例如: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企业共同组建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有关高校,武钢、兴澄特钢等相关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科技奖及国家科技专项;与教育部、湖北省、中钢集团共建武汉科技大学等。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中冶集团科技部会同人力资源部,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品牌人才、拔尖人才、高端人才的比例;积极引进高学历、业务转型急需的专业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行业高端领军人才;加快推进技术人员从传统冶金板块向非冶金板块转移,更多更快地培养实际实用基础性人才。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成就事业,真正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结构合理、“真学真懂真干”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专家学习掌握业务涉猎行业领域的实用技术,逐步从企业型专家向行业型专家跨越,从国内专家向国际专家跨越,从冶金专家向复合型专家跨越。目前,中冶集团建立了首席专家制和首席技师制,设立了“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和专利奖励,鼓励全员创新和基层创新。
 
创新驱动助推发展 科技成果成绩斐然
 
中冶集团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提升全流程系统集成能力和先进装备制造能力,促进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加强核心技术的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科技创新对集团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显。
 
2013~2015年,中冶集团拥有的有效专利数连续三年位居中央企业第四名;拥有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数达到17个,位居中央企业前列;三年共计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与获奖种类均位居冶金类与建筑类央企前列;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实现了中冶集团在专利金奖方面零的突破;主导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3项,国际标准工作打开新局面,有力地支撑了中冶技术、工程和装备走出去。中冶集团取得的这些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提升了中冶作为“中国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以技术实力和科技成果为主要支撑,按照国家相关税收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可按照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而普通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中冶集团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相关子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争取更多税收减免,更好地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目前,中冶集团所属二级单位中有21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来,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为集团获得可观的税收优惠,有力地支撑了集团转型升级。
 
拓展新兴业务领域、加强市场竞争优势。为应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尽快提升新兴市场的竞争力,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中冶集团依托60多年的技术积淀,把在冶金等工业领域对“水电气”的技术优势延展到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兴领域,担当起相关产业技术的突破者、创新者、引领者,用强大的科技实力为“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中冶集团快速组建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主题公园、康养产业及水环境等六大专业研究院,以技术创新支撑集团快速占领新兴市场。
 
根据冶金建设“国家队”顶层设计方案和《冶金建设国家队行动手册》的相关要求,中冶集团科技资源充分向第一梯队倾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第一梯队的研发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以世界第一的标准牢牢掌握引领中国冶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中冶集团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更加明显,进一步提升了中冶作为冶金工程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冶集团积极鼓励技术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充分掌握行业领域的先进技术,逐步从企业型专家向行业型专家跨越,从冶金专家向复合型专家跨越,从国内专家向国际专家跨越。中冶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其他建筑类企业不具备的多专业、多学科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优势,既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冶金工艺专业,还包括土建、给排水、氧气、燃气、热力、通风、总图、自动化、信息化等通用专业。集团紧紧围绕市场开拓,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开展技术研发,研发成果充分地应用于工程咨询、设计、施工、运维等过程中,实现研发工作的闭环运行机制,多专业、多学科集成、科研与工程一体化优势日益显著。
 
三年来,中冶集团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推进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为集团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好技术服务。在先进制造领域,中冶研发的特殊钢大断面连铸、烧结环冷机台车、特厚大矿体高效开采、特大型高效长寿高炉等一批先进新工艺、新装备在钢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效果显著,获得多项国家及行业科技奖励。在节能环保领域,中冶研发应用了绿色环保智能化原料场、活性炭(焦)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焦化废水处理等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为宝钢、武钢、山钢等企业的“绿色钢铁”生产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在新兴市场领域,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为中冶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撑集团大举向新兴产业领域发力,快速占领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智慧城市、主题公园、水环境及康养等新兴市场,牢牢把握企业转型发展新机遇。在重点专利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加强专利运营管理,协助子公司开展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等项业务,部分核心专利技术通过许可使用等方式获得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例如:中冶建研院开发的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新技术的核心专利转让费收入目前已超过3000万元。
 
2013~2015年,中冶集团共计批准立项示范工程71项,包括“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园区二一期”、“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炼钢工程”、“横琴总部大厦(一期)”、“科威特大型社区综合体项目”等一大批优秀工程项目;组织验收27项,包括“武汉市二环线汉口段工程”、“圳大运中心(Ⅱ标段)主体育馆工程”、“环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会展商务组团一期工程”等一大批优秀工程项目,这些优秀工程进一步提升了中冶在国内外建筑施工市场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当下,科技创新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创新链条将更加灵活、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犹如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中冶集团,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上,我们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围绕“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战略新定位,不断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企业智慧发展的先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的通道,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发展释放活力,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三者有机衔接,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让科技创新支撑企业转型升级,让科技创新再创崭新辉煌,更让科技创新点亮美好中冶。(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作者: 中冶)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