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1月,中国央行就下发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但时至今日,中国首批个人征信业务牌照仍迟迟不发。
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本周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央行正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个人征信业务牌照发放工作。他认为,在个人征信业务活动中要把握三原则:坚持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坚持征信活动的正当性;坚持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原则。
“大家望眼欲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发牌照。”中国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表示,主要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刚发完通知要求8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就碰上互联网金融整顿,整顿到现在还没结束。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业态到现在也不稳定、不定型。
第二个没想到是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对8家机构要求更高了。
第三个没想到是8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离监管要求差距较大。“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万存知表示,综合判断,目前中国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那么,这8家机构到底有什么问题,使中国首批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延缓至今?万存知把共性的问题列为三个方面:
第一,每一家机构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但每一家信息覆盖范围都有限,信息不广、不全面,导致产品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
第二,这8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
第三,这8家机构对征信业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
以上三方面中,如何保证个人征信机构独立性,是一个难题。
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独立性”应具备四个特征:股权关系上的独立,治理结构上保持完全独立,业务上的完全独立,风险分析模型独立。“征信机构不能因股东或关联机构的利益,而做出违背征信机构客观、公平、公正、独立第三方立场和原则的经营决策。”
此外,征信业务不能滥用客户信息、不能侵犯个人隐私,这也是中国在首批征信业务牌照发放前需要把好的“闸门”。
“为什么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大家共同的痛?”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原因一是执法权限不清,不知道归谁管;二是执法手段有限,存在取证难、固定证据难;第三是因为缺少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执法机构,每个部门分管自己独立的领域,标准不一,“父亲管儿子”这种体制在很多行业是存在的。
他认为,当前对于企业使用个人数据信息的行为,有罚则、但没有行为规范。企业应该如何合法依规地使用个人信息,现在还没有规定。因此,建议尽早制定一部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什么时候牌照能够发出来?万存知强调,这取决于基础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一些基础工作、研究要做透,措施要做稳妥,还要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协调,需要很大工作量,需要时间。”他表示,对于符合审慎监管条件的个人征信申请机构,央行将积极稳妥地尽快推进个人征信牌照发放工作。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