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端午节”遗产成功-祝端午节快乐
2017-05-28 11:34  点击:170
“中国端午节”遗产成功,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端午节”遗产成功-祝端午节快乐
 
继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中国端午节”遗产成功-祝端午节快乐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2009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端午节“申遗”,缘何“三省四地”联合打包?
端午节习俗分布于中国境内以及海外华人生活的区域,重点地区在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
秭归屈原故里——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诗唱和,四百余年传承不息。
黄石——西塞神舟会以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为主,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
汨罗江畔——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一带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
“中国端午节”遗产成功-祝端午节快乐
苏州——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为其主要习俗。苏州旧时端午节还有挂钟馗像驱鬼、喝雄黄酒强身的习俗。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