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
2018-10-30 09:53  点击:332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既有原作的山水情怀,更加入了陈寒冰画家的书法作品,二者融入一体,构成了一幅山水书画巨作。即墨山水画家陈寒冰工笔山水画功底深厚,作品笔法细腻,画风大气,被多地知名人士收了藏品。  

 

Click To Play

  相当多的知名画家都以临摹前人作品著名。例如张大千早期以临摹清代大画家石涛等人作品闻名,又如齐白石临摹徐渭作品。很多此类作品名为临摹,其实临摹作品与原作相比多有超越,完全可视为再创作。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

  知名的清初画家清的《仿倪云林山水》作品拍卖成交价格更高达8400万元。据《中国经济周刊》8月3日报道,在被誉为京城春拍“收官之战”的北京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上,八大山人的传世名作——《仿倪云林山水》以1100万元起拍,在两位买家穷追不舍的“叫板”中一路走高,最终以8400万元的成交价(含佣金)落槌,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价格新的世界纪录,这幅《仿倪云林山水》也由此成为了史上最贵的中国画。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局部书法作品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局部书法作品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局部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局部

  在中国传统的书画山水画等学习中,临摹一种常见的方法。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艺术品市场需求增大,交易市场日趋活跃。在山水画绘画、书法艺术品交易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临摹品。

  临和摹实际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中国传统绘画中摹的方法一般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原作上,用毛笔或粉笔勾勒轮廓,然后上色。也有一些特殊方法,近代甚至有人用光学投影的方法进行勾描。但应该注意到,不论何种方式,只能提高造型的精确度,而对色彩、笔触、画面肌理效果等与原作的接近无能为力。而临是对照原作,直接进行书写或绘画,以求与原作外在形象或内在精神的一致。单从艺术学习的规律看,临是比摹更高的阶段。

山水画家陈寒冰临明仇英-东林图

  中国画的学习传统是以临摹起步,通过临摹掌握笔墨技巧,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才进入写生阶段。而在国画的传统中,临摹他人作品也是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相当多的知名画家都以临摹前人作品著名。例如张大千早期以临摹清代大画家石涛等人作品闻名,又如齐白石临摹徐渭作品。很多此类作品名为临摹,其实临摹作品与原作相比多有超越,完全可视为再创作。

     《仿倪云林山水》是一件八大山人的传世名作之一,不仅被历年出版的所有八大山人画集收入,在一些八大山人研究论著中也均有提及,日本二玄社还曾在20世纪70年代将此作品制成复制品专门供人研究和临摹。海外两大收藏家王方宇、王己千曾先后收藏此画。2009年6月下旬,在被誉为京城春拍“收官之战”的北京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上,八大山人的传世名作《仿倪云林山水》以1100万元起拍,在两位买家穷追不舍的“叫板”中一路走高,最终以8400万元的成交价落槌,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价格新的世界纪录,这幅《仿倪云林山水》也由此成为了当时史上最贵的中国画。

八大山人作品《仿倪瓒山水》

    《仿倪瓒山水》也是八大极为稀见的设色山水作品之一。根据前人研究论证,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八大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设色作品多是偶一为之。这其实也跟他的出身直接相关。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所受特别的教育与影响,明亡后,八大山人自认为不过是寄居在别人的江山里,尽管实际上这江山还是以前的江山,但在他眼里却已不是自己们的江山、早已失却了颜色,他不可能有那种热情用自己的艺术去为一副完全不相干的江山作写照。故此,人们在八大的作品全集中,很少能找到设色的巨幅山水作品。

  不过,《仿倪瓒山水》最重要的艺术意义还不在此。尽管《仿倪瓒山水》以仿倪瓒的面貌呈现,是八大山人极为稀少的以仿倪瓒为名的山水作品,画面别有一种倪瓒云林式的淡泊、宁静,但仍然非常鲜明地编织进了八大山人独特的山水情感体验,融入了他的招牌式的冷寂、枯索和苍凉。《仿倪瓒山水》将云林招牌式的“三段式”发展成“五段式”,一带纵向而平远萧索的山峦被分割成三段,近处的两段都点缀着荒寒的孤村、枯寂的疏林、离索的乱石;中间留白成横向的远近两条水系,寂寞流过,远端的水系大片留白,只在一角缀以两叶风帆,不仅暗示水系的位置,更以其极动之势反衬画面前段孤村、枯树、乱石的极静。三段山峦、两段水系,两两呼应,截取任何三段都可称一幅完满的云林山水,却又穷极变化,令人展轴之下,乍觉平静淡远,细赏之下,又觉愁绪万端、凄凉莫名,正如郑板桥所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是即墨山水画家陈寒冰追求艺术的信念,具有陈寒冰风格的艺术品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成功地实现山水画家陈寒冰个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等与欣赏者的交流。
      文章源地址:http://www.chenhanbing.com/nd.jsp?id=26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