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电信诈骗幕后帮凶更可怕
2016-08-31 20:16  点击:93
原标题:电信诈骗幕后帮凶更可怕
 
原创:程骞
 
近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山东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中,最后一名在逃的公安部A级通缉令嫌疑人郑贤聪向警方自首,目前该案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8.29法制日报)
 
徐玉玉案由于后果严重,引发社会巨大愤怒和声讨,也引起公安部门高度重视并迅速破案。破案速度和结果令人欣慰,这是对受害人的菲薄告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受害人家属的安慰。但是,打击电信诈骗,仅仅是抓住和严惩骗子似乎还远不够,骗子们只是直接作案者和凶手,事件背后似乎还隐藏着几个幕后黑手,是不是也应该受到“审判”和惩处。它们分别是电信虚拟号码号段、个人信息泄漏源、虚假银行账户。
 
电信虚拟号码号段成了骗子最基本的廉价诈骗工具。虽然早在2010年国家就开始推行手机实名制,但推进、监管与追责制度漏洞,致使“手机实名”制至今没有落实到位,何况还存在虚拟运营商170、171专属号段的政策设计缺陷。这些非实名制电话,显然已成为骗子进行电信诈骗低成本、低风险的最基本工具。今年5月,工信部下发被称为“史上最严实名制”的通知,要求各电信企业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看来,工信部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尚需要进一步做细做实分内工作,尤其是虚拟运营商将非实名制号码重新实名登记刻不容缓,如果做不到实名就应立即关停其通讯功能。据统计,仅2015年我国就有290亿个诈骗电话呼出,电信诈骗案高达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由此可见,不合规的电信工具真是“功不可没”。
 
银行虚假账户的存在,为诈骗分子大开方便之门。央行虽然也曾出台意见,要求2013年底前清理虚假账户。但时至今日,虚假帐户依然不少。不法分子正是借助虚假账户的多次转款,并采取异地甚至境外取款的办法来逃避追查,导致被骗款项难冻结、难追溯、难追缴。目前,警方针对获得赃款渠道,建立的“快速止付”系统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虚假账户的干扰,各地警方接案后能及时冻结、防止转移的资金,尚不足被骗金额的10%。因此银行必须承担开户的身份严格认证责任,只有确保银行账户的真实性与可溯性,才能阻断电信诈骗借转账而逃匿的犯罪通道。否则,涉事银行就应该为受骗人先垫支损失或承担部分赔付责任。
 
个人信息泄露源必须堵住,方可减少“精准诈骗”的发生。有分析指出,电信诈骗已完成从过去“乱枪打鸟、漫天撒网”向“锁定信息、精准下套”的转变,徐玉玉案就很符合这个特点。但是,究竟是哪里泄露了她的信息?目前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推断:如果不是信息精准,也许就不会有悲剧发生。目前公民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外泄几乎是普遍现象,买卖个人信息早已成了一条巨大黑色产业链。不乏有的网民是自己不小心泄露的个人信息,但那些“打包”批发兜售的个人信息,动辄几十万甚至数百万条,尤其是从婴幼儿到大中小学生的个人信息海量泄露,显然不是公民个人不慎泄露的,而是从一些掌握着大量公民信息的部门、单位流出的。因此,掌握着公民个人信息的部门、单位,无论是公办还是私营的,都应该担负起严格保护公民信息的责任。要采取各种严密措施,确保手中的信息不泄露,否则,司法部门就应该启动责任倒追机制追查泄密机构及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使其受到法律制裁。
 
最近,有一种声音认为,学生受骗是网络安全教育缺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似乎徐玉玉们自身有大错一样。这样的观点不仅冰冷更是极其片面的,莫非女性为防范流氓都得练成武林高手?固然,人人都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但这远远不够,如果不从源头上治理,不彻底清理电信虚拟号码号段、关闭虚假账户,不有效堵住个人信息泄漏源,那怕是个人再警惕也难免会有上当受骗的时候。(程骞)
 
2016年8月29日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