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李克强在6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连连感慨:“我们的产业转移确实潜力巨大!”李克强说,“对中国而言,保障中西部地区的充分就业至关重要。过去30多年,从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产业竞争力开始有所削弱。”
怎么办?李克强给出的答案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必须要转移出来,而转移的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在劳动力成本、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在过去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加速的趋势。我国GDP增速“东慢西快”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区域间的梯度效应越来越突出,而这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将会转变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国务院出台举措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正是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决策。
但是,要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产业转移不是单个企业的转移,而是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转移,必须要给中西部地区应有的动力支撑。中西部地区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往往是因为交通闭塞、水利失修、信息不灵,基础设施的严重欠缺成为阻碍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弥补基础设施欠账,就能打破束缚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樊篱,增加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承接力,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获得勃勃生机。
近年来,国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多向中西部倾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200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8.5万亿元,先后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187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2013年中央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其投资额占全国铁路建设投资总额的70%以上。2014年,国家又公布了涉及西部12省份的西部大开发九大重点领域,包括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等。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首先要做好交通、信息和人才基础配套设施,用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国家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承诺,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