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正文

人类向大海要淡水还要等多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19  来源:珠海市方海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作者:方海水处理  浏览次数:24
核心提示:人类向大海要淡水还要等多久 缺水的故事 天刚刚下过一场雨,一个走在前面的小学生突然发现,路边的小坑里积了些干净的雨
  人类向大海要淡水还要等多久
        缺水的故事
       “天刚刚下过一场雨,一个走在前面的小学生突然发现,路边的小坑里积了些干净的雨水,他快步跑过去,站住,蹲下,双手捧水轻轻地洗起脸来……”谈及此,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王殿昌不胜感慨。那是去验收建在浙江舟山嵊泗岛上的一个海水淡化示范项目时,专家组在路旁看到的一幕,“岛的四面都是水,但就是太缺淡水了。”

        另外一个例子说的是青岛。青岛自从“引黄济青”以后,居民用水状况不是很紧张,“但是只要是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基本上都还保持着‘一水三用’的习惯———洗菜的水不倒掉,留下来涮锅,涮锅后的水最后还要用来冲厕。”王殿昌说,“这是历史上缺水的记忆,固化在老百姓生活习惯中的表现。”

       “人们在印象中觉得只有西北干旱的地方缺水,东部沿海城市怎么会缺水呢?其实,沿海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人均用水的形势也极为严峻。很多城市每人年均用水量不足500立方米,而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低于200立方米,按缺水标准人均最低1000立方米看,都属于极度缺水。”王殿昌说。

        可以利用海水解决缺水问题吗?
        王殿昌说,“在沿海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已致使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质恶化。水越来越少,开采越来越深。这样的结果使得这些城市和地区不得不承受来自淡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

        为解决沿海城市缺水问题,国家投巨资建设大型引水工程,实施诸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和大连引碧流河水等调水工程,淡水紧缺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暂时缓解了北方一些沿海城市的淡水短缺问题。但是,王殿昌说,“河流水源终究是有限的。加之河流水体的污染因素和上游用水量的增加,近年多次出现的黄河断流,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东水西调、南水北调能否河水长流?根本解决缺水问题,路在何方?”

        面对着汪洋恣肆的大海,我们真的只能体味嘴里的苦涩滋味吗?我们能否向近在咫尺的大海要水呢?答案是肯定的。

       “以海水替代宝贵的淡水,并增加淡水总量,我们称之为‘海水开源’。它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杜碧兰说,“无论是蓄水、调水、开采地下水,还是节水、中水回收,这些措施都只是让水资源在做时空位移,并不能增加现有的淡水量。”杜碧兰强调,“只有向海洋要水,才能从总体上增加水量。”

        什么牵绊了我们的脚步?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等资源利用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40多年来,海洋科研人员攻克了该领域许多技术难关,技术能力和装备有大幅提高,已具备产业化能力。

        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方面的现状不尽人意。例如,目前我国直接利用海水量仅为100亿立方米,而美国已达到1000亿立方米,日本更达到了2000亿立方米。不仅如此,我国香港地区50年代起就开始利用经过处理的海水替代淡水冲厕,现在使用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但在大陆沿海城市,至今尚无此先例,惟一的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小区工程刚刚启动……

        王殿昌认为,“多方面原因制约着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首先,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如一些人对海水淡化不积极,主要是认为成本高。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自来水厂一直沿袭计划体制下靠国家补贴的投资运营方式,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而海水淡化是严格按市场经济方式核算成本,价格自然偏高。但随着自来水价格日趋放开,以及海水淡化生产规模的加大,成本进一步降低,情况将发生逆转。其次,缺乏全国性的统筹规划和有效政策。国家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协调全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缺乏权威的、国家级的技术支撑单位对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进行规范和指导,更缺少全国统一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如果没有国家长期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没有政策性的扶持和优惠,那么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举步维艰。例如,国家对自来水的定价是补贴价,使完全市场行为的海水淡化难以与其竞争;沿海用水工业大户使用海水缺少刚性的定额;而利用制盐剩余排海的苦卤,提取化学物质的产业,也没有享受到环保的免税优惠政策。

       “可能人们还没有被逼到非用海水不可的地步吧。”杜碧兰说,“只考虑目前还有水用,价格也还能承受,不做长远打算。如果真在这方面松懈,将来必定会吃大亏。”

       “海水开源,大势所趋。就像十几年前谁也不会想到泉水装成一瓶就能卖钱,或者说没人预料到水会那么值钱,但现在它却成了如此巨大的、让人习以为常的产业。水资源越来越宝贵,说不定10年之后,大规模的利用海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王殿昌说。 

       新闻来自:http://www.zaoshuiji.com/id74949.html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实名认证 | 自助建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DESTOON